“一师两课”课程整体设计系列报道之四: 2018年1月课程整体设计情况综述

  2017年12月29日学院启动了第二轮课程整体设计作品评审工作,本次参评作品69个,均采用初评和复评相衔接、陈述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分六个小组先后推进,具体情况如下:
  一、学院上下高度重视,工作推进有条不紊
  依据 “学院部署、教务主办、系部主推、教研室落实” 的课程整体设计推进思路,上传下达、上下一心,设计评审工作顺利进行。2017年12月30日开始,评委对上交的69个作品进行了初评后,如期进入陈述答辩复评阶段。分管院领导刘书记全程参与了陈述答辩活动;各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老师参与所属系部陈述答辩活动,相互借鉴学习。评委组根据作品内容和现场陈述情况,结合初审意见,提出相关问题,以助教师在交流和探讨中提升。评委小组及时对陈述答辩情况进行了集体评议和客观评分。
  二、作品质量明显提升,典型突出示范引领
  从课程整体设计作品总体来看,作品质量较第一轮有了大幅度提升,呈现诸多亮点。
  (一)提升明显
  多数教师能结合职教理念,在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深入思考,一改以往“填鸭式”的设计,有些甚至对专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项目、情景、案例、任务等教学载体的可操作性更强,作品质量显著提高。
  1.设计前课程情况的分析更为客观
  很多老师开始思考自己课程在设计前的情况,从教学模式出发谈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出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找准问题指明改的方向,与之后的教学策略、实施和设计前后教学对比形成有效闭合。
  2.教学策略的确定思路更加清晰
  整个教学策略的确定过程的逻辑较为清晰,有理有据。越来越多的老师在确定教学策略前开始考虑其确定的依据。公共课能立足课程基本任务,对接岗位有机自然;专业课面向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提出本课程对应解决的知识技能,在课程定位上越发准确。在课程目标的确立和表述上有了明显进步,可根据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地增删和整合,有效地设计内容。在学情分析上运用了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调研,分析更为真实具体。
  3.教学载体的选择更加丰富
  老师们开始接受教学载体这个概念,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课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适合运用什么载体进行教学?从而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载体。本次课程整体设计中的载体丰富多样,有情境、有案例、有任务、有项目,大部分课程选用的载体也比较适合课程特点,课程整体设计一改以往盲目项目化的局面。
  4.实施过程的设计更加具体
  大多数老师在载体运用一项中就教学中如何运用载体,如何组织教学实施进行了较为清晰的阐述,有可操作性,为未来的单元备课提供了指引,奠定了基础。
  5.课证融通
  很多老师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结合学生国考等情况,在教学内容和载体方面都进行了调整,或增加,或渗透,充分地体现了课证融通。
  6.PPT制作水平再上台阶
  从本次课程整体设计的作品总来看,大多数PPT美观大方,图文使用得当、色彩协调、内容直观,导航清晰,课件制作水平得到提升。
  (二)典型突出
  本次的课程整体设计涌现出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特点的优秀作品。
  1. 杨超老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整体设计对课程研究深入,定位准确,对学情把握精准,策略制定依据充分,载体设计恰当,运用具体,有效地解决了公共课课程整体设计中完成课程任务和服务专业岗位的有机衔接这个设计难点。作为公共课程,杨老师对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服务专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详细分析了专业岗位要求,对教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未来岗位就业可能把握准确,对该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岗位的当前形势,国家政策支持了解透彻,明确了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未来发展等情况,针对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专业岗位素养等问题制定教学策略,思路清晰,策略有效;选取的案例载体既适合课程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适时适当地融入了专业岗位素养内容,载体详细到每次课,实施过程详细,可操作性强。
  2. 徐艳霞老师的《钢琴》课程整体设计对课程设计前情况分析具体,运用内容整合和任务载体设计等有效地针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学设计落地落实;注重钢琴课程的品质和内涵,倡导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徐老师针对以往课堂时间少,指导有限,学习效果反馈不及时,音乐背景文化缺失等问题,在设计中采用任务载体教学,课内课外师生任务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增设欧洲音乐史等内容,让学生不仅习得专业技能,更提升音乐素养。
  3. 李建华老师的《数学思维方法》课程整体设计重视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改革,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去寻找课改的依据,深入剖析了传统教法到现代教法的转变,结合自身课程去探索转变的方法和途径。李老师从思考课程名称的含义,到研究了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教学中的基本概念,通过比较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课堂教学思想以及现代教育观念,深入认识自己的课程和教学,并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课程在设计前的情况分析具体、深刻,课程定位准确,课程目标恰当,教学思路清楚,教学策略导向准确,教学载体的选择、运用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
  4. 雷琴、刘琳、李杉杉、周子又四位老师的作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行业工作内容,以岗位任务需求为导向,以工作流程为依托,选取了适合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情境任务具体,可操作性强。雷琴老师的《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整体设计立足于旅游行业中计调工作岗位需求,以实际计调工作内容设计省内组团,省内接团,出境,入境四个项目为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科学合理,情境任务设计具有典型性和可实施性,技能由单一到综合,逐步让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专业技能,课程项目化教学成果显著。刘琳老师的《数字化测图》课程整体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bob体育投注官网下载 地形图测绘项目为教学载体,按知识、技能由易到难,将项目拆分为两个学习项目和一个考核项目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掌握数字化测图中的各种仪器的使用以及地形数据采集、处理、成图和图形输出的作业流程。操作过程采用小组分工,职业角色代入,职业角色轮换的方式,项目可操作性强。李杉杉老师的《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课程整体设计围绕食品化验员的工作流程以及检验所需技能,以“对月饼进行抽样检查其卫生指标”和“对甜米酒生产进行卫生监控”这两大项目载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掌握食品成品卫生指标监控方法和食品生产过程中卫生指标监控方法。项目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可操作性强。周子又老师的《机械CAD》课程设计作品,设计前课程分析详细,岗位分析与课程关系清楚,教学策略设计合理,整体思路清晰。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前导课程学习情况,按能力递进将教学内容重组到泵轴、阀盖、杠杆、减速器箱体四种机械结构的绘制中。改进了以往教学中就着软件讲命令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具体的绘制任务,借助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符合课程特点,项目可操作性强。值得一提的是刘琳和周子又两位老师在第一次课分别采用的寻宝活动和CAD自画像游戏引入课程,设计新颖,激趣效果好,值得肯定。
  5. 张逊、黄玲两位老师的《小学语文课程论》课程整体设计对于课程教学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阐释清晰详尽。两位老师就课改前课程情况分析具体、到位,抓住教学中出现的死板硬套式的教案填充,教学模仿等问题阐明改的原因;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或岗位工作人员必备素质角度明确课程作用,准确定位课程,结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阐明改的内容;并针对课改前情况和学生学情确定各自的教学策略,阐明怎么改。张逊老师采用了案例加任务为载体教学,黄玲老师采用了项目为载体教学,两位老师虽然就同一门课设计了不同的载体,但都在设计中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并结合小教国考问题,在课证融通上作了有效设计,教学实施设计具体细致,设计方案落地落实,闭合性好,可操作性强。
  6. 舒倩苗、高林巧、黄艳、刘明洁、赵兵等教师的课程整体设计作品设计思路清晰,实施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很多教师不仅在作品设计和陈述上表现突出,在答辩环节也展现出了较高的教学专业水准和对课程深入研究后的自信。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教师努力研究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新知识、新手段,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同时,很多青年教师在活动的促使下深入思考自己的课程,认真分析,仔细研磨,设计出的作品质量高,操作性强。
  三、充分认识作品不足,明确设计提升方向
  (一)存在不足
  1. 个别作品课程定位不清晰,前置、后续课程的关联不明,课程目标与岗位技能对接较弱,导致设计后续出现很多问题;
  2. 部分作品未按课程整体设计的新要求进行设计,仅仅是旧版本中要素的拼凑,导致教学策略确定的逻辑混乱,设计无效;
  3.个别作品对教学设计内容一项误解,将设计项目等同于教学内容呈现;
  4. 部分作品进度表不具体,对载体的概念模糊,将项目、情境、任务等几种载体混淆,也未能呈现课程的具体实施;
  5. 部分作品第一次课设计单纯进行师生介绍和课程介绍,未有激趣作用;
  6. 也有个别课程设计前后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且没有阐明不变的理由。
  (二)明确方向
  课程整体设计是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为未来的单元教学提供指引。它需要老师们从转变职教观念做起,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任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深入分析学情,思考课程特点,选用恰当的载体,设计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更重要的是,设计不是摆设,是为了运用于实际教学,在用中去验证,去优化。只有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课程整体设计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