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转载】《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政策解读(四川省教育厅网站)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0日 浏览次数:次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政策解读
  《规划》起草组
  (2014年9月15日)
  一、编制依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及《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二、编制基础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统筹部署,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与教育部共同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长足进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有了极大提升。截止到2013年,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595所,在校生130万人(列全国第2位),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为4.6∶5.4;高等职业院校74所,其中普通高职高专57所,成人高校17所;在校生90.45万,占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的51.2%(均不含网络专科),其中普通高职专科在校生53.5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42.1%。20所高职院校为省级示范建设学校,其中11所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骨干)建设学校;有48所中职学校立项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三是我省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6年,四川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建立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四川推进“两个跨越”的制度性安排,对四川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需求,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省职业教育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吸引力不强,结构布局不够合理,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经济建设、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的需要;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基本制度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尚未取得突出成效;行业企业参与的外部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投入保障还不能满足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弥补发展差距,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是四川的历史性选择,更是时代赋予的新的重大使命与任务。
  三、编制思路
  《规划》由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建设内容、重点任务、制度创新和实施保障6部分组成,约1.7万字,总体构架基本与“国家规划”相应对接。其中,规划背景部分强调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四川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包括成绩和差距、机遇和挑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四川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为四川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人才,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办学类型与学习形式多样化、开放立交与内外衔接体系化、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化,到2020年,形成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产教融合、灵活多样、有机衔接、多元立交,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四川特征、西部领先、全国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职业教育强省和西部职业人才高地。具体分为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以“强化能力,稳步发展,合理布局,加快普及”为重点,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第二步,2020年,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特色发展,突出效益”为重点,基本建成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目标,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融合发展;坚持服务需求,统筹发展;坚持制度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多样发展。
  (二)基本内容和重点任务。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概括说,即建设以六方面体系为依托的基本框架,推进十二项重点任务,创新十项机制制度,强化四项实施保障。具体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搞好教育制度系统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上下贯通。在体系建设上,一是构建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沟通的培养体系。二是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沟通体系。建立学历(学位)证与职业(技能)资格证对应框架,建立健全与国家职业标准融合的课程体系。三是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桥梁,加强普通初中、高中与中高等职业院校衔接。四是构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体系。鼓励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形成以社会办学为主,职业院校和企业为重要依托的职业培训体系。重点任务有:一是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逐年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高一级院校学习深造的规模;推动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贯通,扩宽贯通培养通道。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遴选100个高职专业,重点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3年建设,建成一批四川高职特色品牌专业;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三是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支持一批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进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改革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鼓励地方属高水平大学设立二级应用技术学院;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四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调动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重点实施企业职工技术技能全员培训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
  第二,强化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体系建设上,主要是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体系。根据四川产业发展重点,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企业需求,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等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建立适应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职教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应地方法规和支持政策,引导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行业龙头企业、骨干示范职业院校牵头探索多样化的职教集团发展形式;支持行业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参与职教集团;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机制,健全职教集团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到2020年,职教集团基本覆盖全省职业院校、主要行业产业以及大中型企业。
  第三,搞好资源优化整合与共享,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在体系建设上,主要是构建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开展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标准建设国际化探索;支持与国外优质职教机构合作办学;建立同发达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对话机制。重点任务有:一是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及其产业布局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村职教,构建覆盖全省、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大力发展面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有基础、有潜力的重点产业的职业教育,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人才培养,推进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核心带动、中心辐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职教空间格局。以市、州为单位,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校点布局,推进产教一体化发展。重点建好现有高职院校,百万人口以上的市州办好1所高水平高职,技术密集型企业集聚区办好与产业发展配套的职业院校,新增高职院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三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服务能力建设。到2020年,所有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设置标准。创建50个特色专业(点),培育50个特色培训项目。建成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40个。四是加速职教信息化进程。加快建设信息化平台体系,到2017年基本实现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数字化资源全覆盖,立项建设省级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400门左右。五是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重点支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好、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度高的民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校企合作覆盖全省职业院校和重点行业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院校参与率和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到80%以上。加大对民办职教支持力度,推进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支持院校推进自主管理,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院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管理和评价。六是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职教扶持、支援力度,建好一批中职学校。发展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职教,科学布局校点,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深入实施藏、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
  第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重点任务是:建立一支数量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队伍。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探索在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推进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引进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的绿色通道,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探索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和民办院校教师年金制度。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鼓励高师院校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养,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健全省、市、县、校四级职教科研教研体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
  (三)制度创新。为确保上述任务有效实现,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取得实效,必须创新10个方面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地方立法和标准。完善地方性职教法规规章,制定完善适应四川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各类职业院校地方办学标准及实施和检验制度。二是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创设良好制度环境;强化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加强职教督导评估。三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快建立高职分类招考及选拔机制,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办法,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推进高职入学考试与普通本科分开;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办法,完善中高职贯通的考试招生办法。四是创新校企合作的院校治理。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探索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完善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的学校治理结构,把各利益相关方吸收到学校决策体系中来;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校(院)长,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五是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重点围绕我省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一批校企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推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六是完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公办职业院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多渠道投入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七是构建促进公平的体制机制。建立特殊群体教育助弱机制,面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实施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培训,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完善资助体系,全面实行中职免学费政策,加大对“9+3”学生的资助力度。八是推进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完善对口支援机制,鼓励发达地区职教集团吸纳我省连片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成员,组建跨区域职教集团;支持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扩大在川招生规模;积极推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民族地区覆盖;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职教合作平台。九是探索扩大对外开放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将国际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逐步建立国际互认的专业教学标准;提高出国交流进修的师生比例;支持国外知名院校来川合作办学,支持来川投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体系;鼓励与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合作。十是建设服务社区制度。探索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建立职业院校、社区联动机制。
  (四)实施保障。为确保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规划》提出了4条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落实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二是完善支持政策,将职业教育纳入产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税收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三是强化组织实施,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测。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有关指标
  专栏“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规划的7项指标中,中职在校生数、专科高职在校生数、继续教育参与人次3项,均参照“国家规划”办法,以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规划的指标为准;其余4项,均按达到届时全国平均水平来设定。
转载链接:http://www.scedu.net/p/8/?StId=st_app_news_i_x4001_39158
Baidu
map